我的網誌清單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100.01.05

1.信度(reliability)
  • 是指衡量工具的正確性(accuracy)或是精確性(precision),亦指測驗分數未受測量誤差(errors of measurement)影響的程度;或是測驗結果的穩定性、一致性、可靠性、可信賴的程度;一份準確且高信度的衡量工具不會因為測量時間、地點、天氣、受試者當時的心情等外在條件影響測驗結果。
  • ○穩定性(stability):在不同時間點重複衡量相同的事物或個人,然後比較兩次衡量方數的相關程度。
    ○一致性(consistency):一個態度的尺度中,各個項目之間具有一致性或內部同質性。
  • 2.效度(validity):信度高只代表工具有一定穩定性,並不表示它能精確 (precise) 或有效 (valid) 地量度研究的目標。
  • 3.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 ):欲檢驗兩個名目變數(nominal variables)之間是否有相互關連性的關係,即使用卡方檢定。
  • 4.反射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杜威 (John Dewey) 的Reflective Thinking反射式思考,針對已經發生的事進行思考並做出價值判斷,透過不斷的反覆思考為什麼、歸納與演繹、驗證提出的假說,得到結論。
  • 5.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亦譯作嚴謹的思考,是包括思維過程中洞察、分析和評估的過程。它包括為了得到肯定的判斷所進行的可能為有形的或者無形的思維反應過程,並使科學的根據和日常的常識相一致。其中的「批判性」(critical)具有不適用於特定情況的否定性含義。儘管「分析性思維」(analytical thinking)看起來更精確的表達了這種含義,但是相對來說,批判性思維除了含有分析的思想之外,還顯然含有綜合、評估及重建等思想。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1229

中央大學的學習科學裡談及「腦與教育」。【之後數位學習的流行趨勢】
研究設計
1.準實驗設計:是指在無法將實驗對象隨機指派到實驗組及控制組、而必須利用現有組群(如班級)所進行的實驗設計。
  • 準實驗設計與實驗設計差別在於樣本:實驗設計需隨機取樣 立意取樣
2.實驗設計:
  • 自變項:是一種現象或情況改變的原因。〈實驗者操弄的變項〉
  • 依變項:則是研究當中被觀察、記錄的變數。也就是說依變項為被預測的變項,隨自變項的改變而變化
    • ,是因自變項改變的結果。
  • 中介變項:是介於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變項,對依變項而言它項,對自變項而言它是依變項。中介變項有不少是無法直接觀察、測量和操縱的。為了減少這些因素對實驗研究的影響。研究者必須可能設法控制中介變項。
  • 控制變項:就是為了在進行實驗處理時,避免影響實驗結果而須加以控制的變項。
3.數位原生與數位移民:
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和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這兩個用語是從Dr. Marc Prensky2001發表的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這篇文章而來。
  • 數位原生的定義為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他們生長在一個充滿科技的世代,他們習慣同時處理許多事情(所以數位移民們都認為這些學生較不專注);他們偏好主動探索,很少聽收音機、不看報紙,但是愛看電視更愛網路;他們99%有手機,常用簡訊,喜歡觸控螢幕、儲存大量音樂,喜歡圖像的說明;他們的特色是即時性、個別性、互動性、虛擬性、參與性、多元性、控制性。
數位原生代喜歡個別化的事物,希望所有都是即時的,也是互動的;他們可以生活在虛擬和現實之間,而且喜歡參與所有事務,喜歡集體行動或共同參與,但也喜歡展現自我;他們喜歡特別喜歡視覺跟影音,也喜歡探索、更喜歡立即回饋。而他們不喜歡獨自作業、默默承受,及受他人主導;不喜歡制式、沒有變化;不喜歡文字及靜態聽講和延遲回饋。
  • 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
數位移民世代指的是出生於電腦已經發明的時代(1980年代前),但是卻尚未有數位環境的存在。這世代從出生開始,接觸到的工具是打字機,逐漸進展到文字處理系統,以及到最近才接觸到網路。相對於數位原住民,他們成長在單純、可預測的、穩定的、低科技的的環境;他們像是從另一個時空來的人,在今天這個數位世界簡直就是外國人,所以稱為數位移民。

1222

文獻探討:
1.典範(paradigm):1962 年 Thomas S. Kuhn 所著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書率先提到:典範代表了一個學術社群的成員所共享的基本信念,或稱之為世界觀。

2.定律--解釋現象的理論經由驗證成為學理、知識,找出現象規律的理論。現象會不斷的出現。當現象出現時能夠來解釋他就變成知識。有時現象會產生奇怪的變化。發現新的現象時,原來的定律無法解釋,所以只好再找新的理由來解釋,就是新的典範。
然而根據國內學者黃光國發表於1983論文指出典範移轉並非常見於中國社會科學研究。


文獻探討寫作要點

一、正
1.Kuhn認為:社會科學知識是演化的(1971,p.26)---直接引用必須寫第幾頁。
2.Kuhn對於典範研究 的探討提出"社會科學知識是演化的"
3.Kuhn(1971)提出"典範移轉的學說概念"--
4.典範移轉是"定義",常發生於"....."。
5.典範移轉找各家說法,再把它寫在一起。
6.原文轉述用自己的話說出,就不必寫第幾頁(加出處、不加頁碼)
7.完全自己寫不必加引用。引用別人的文章中文最多14字,英文不能有相同的7個單字。
8.轉接詞。可以多參考著名期刊中的寫法。
9.客觀。如:『我認為』不能寫。
二、反:
1.然而根據國內學者黃光國發表於1983年論文指出典範移轉並非常見於中國社會科學研究
三、合:
多位學者同意(不同意)上述論點(A某、B某、C某)。

1208

1.APA格式第六版(林天佑,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2.引用文獻
3.分析論述

Jay Cross數位學習:

●數位-數位平台行動學習
●學習-認知心理學
●評量

prezi軟體學習
http://prezi.com/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100.1.12 結論與建議

1.說明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
2.說明研究方法「本研究運用xxxx教學法、xxxx研究法,針對樣本xxx學生」。
3.說明研究主要發現「研究發現~」,一節寫一點。
4.「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or「研究結論提出~」or「研究結論認定xxxx學生研究xx與xx具有相關性」。
5.說明研究結論。
6.說明研究建議「研究結果可建議」。


鍾蔚文--
研究問題中要有一個創意跟貢獻。
學術問題較模糊、較沒人探討的問題。
問題焦點是否清晰是關鍵字與關鍵字之間的關係。
知識地圖是近五年內的相關論文的最新發展與狀況。
關鍵字文獻要參考。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11.24

作業一:上全國碩博士論文,找出關鍵字,並重新排列組合題目。
1.原論文題目:「學習風格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對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
2.關鍵字:數位學習、學習風格、認知衝突、學習成效、學習態度。
3.重新組合:學習態度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作業二:從「余英時博士(國立交通大學名譽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文章中找出引用的句子。
1.飲水思源。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2.歷史意識是一個精神上的指南針,指示我們每一個人怎樣去尋找自己的時空定位。
3.歷史意識中蘊藏著一種「溝通理性」(姑且借用Habermas的名詞),可以產生調節和再創造的作用。
4.Free Mind:

5.心得:
「飲水思源」,我喜歡這句話,感謝天賜的恩惠,人的一生是上天與社會所賜予的,所以要懂得回饋培養社會。
作業三:從「王汎森:知識分子 別讓Google取代」引用格言
1.「達人與google不可能取代」。
2.知識分子本身也要覺醒、堅持理想,大家不要到書店只想找「成功術」相關書籍,應該關心「更上層的事」。

作業四:找Jay Cross 的相關資料
1.管理者負責控制,領導者長於領導
好的領導者不僅仰賴領導技巧,更仰賴自己的特質完成工作。
2.網路崛起,領導責任逐漸下放
3.專才與通才型領導者,均可從資訊中受益
4.將追隨者利益與組織需求相勾連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10.17

母群平均樹區間估計:
樣本的平均數想要推斷母群的平均數
(中央極限定律)很多樣本平均數球平均數約等於母群平均數。
平均數的檢驗:
平均數+抽樣誤差=結果